13910160652
010-52852558
| |EN
首页 > 自主创新
  • 13910160652
  • ciplawyer@163.com

开启自主研发之门 车企引发造“心”潮

日期:2007-08-07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蓝朝晖 浏览量:
字号:
        MG名爵还未上市,但南汽浦口名爵基地自主生产的发动机已经被预订到了年底。MG名爵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孙卫健曾经告诉记者:“上汽、东风、一汽、江淮、北汽和俄罗斯的厂商都来过MG名爵考察,他们对我们的1.4L和1.8T发动机尤其感兴趣。”

  如今,位于南京浦口的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的名爵生产基地,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5万台发动机的产能。南汽从英国罗孚购得的发动机生产线,由于发动机生产线的产能远远大于自我需要,MG名爵已经在发动机上开始受益。

  事实上,国内车企在发动机自主研发上已经随着自主热度的提升而逐渐升温,并呈现出白热化。在中国第一款发动机奇瑞ACTECO发动机研制成功不久,中国自主品牌陆续传出喜报,华晨的1.8T长城的TC“智能节油王”发动机、比亚迪的BYD483QA等自主品牌发动机相继出炉。

  与此同时,上汽通用五菱的新发动机工厂正式投产运营。如果满负荷生产,其发动机年产量能够达到30万台以上。据称该工厂引进了世界一流的全自动化柔性化的生产线,先期投产为1.1L和1.2L的小排量发动机。而广州本田也在近期宣布:广州本田已经就自产发动机事宜获得了政府的批准,为未来整车产能的进一步扩大做好了准备。

  据了解,发动机作为汽车三大核心技术之一,占据了整车价值的近1/3,国内汽车业的一位知名技术专家曾经痛心疾首地表示:“如果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发动机,轿车自主品牌的命门就落在了别人手里。”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在2005年前,一半以上的自主品牌轿车装配的是国外公司十多年前开发的几款旧发动机。由于没有自己的发动机,中国汽车产业80%以上的技术受制于人,零部件特别是发动机等关键配件不但由于供应不畅导致产能受限,而且居高不下的造车成本削弱了自主品牌的竞争优势。

  现在,国内的一些自主企业通过不断地合作创新,已经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使得发动机的规模生产成为可能,降低了发动机制造成本,健全了零部件供应体系,加强了市场的竞争力。

  尽管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的汽车企业生产的发动机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在技术上与规模上都还存在着巨大差距,然而,毕竟是在核心技术上国内车企首次掌握了话语权。奇瑞、南汽名爵都已在发动机技术上形成系列,并规模生产开始外销。

  从使用外方技术,到要求合资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再到MG名爵的收购产权,发动机这条在汽车产业链上的核心链,终于在国内开启了自主研发之门,中国汽车的“心”也将深深打上自主的烙印。
    相关文章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