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一夏:百花齐放图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夏满芒夏暑相连”,我国习惯将立夏作为夏天的开始,气象学上的夏季则要推迟到立夏后25天左右。古人把农历四、五、六月算作“夏天”;今人则把公历6、7,8三个月当作“夏天”。
春日,繁花似锦,常常让人误以为赏花乐事只在春。殊不知,花开各有时。一过立夏,夏花就渐次盛开了。当夏至来临,进入仲夏时节,夏花绽放得更为热烈。花期与物候联系颇密,似乎在提醒我们日日有花开,做生活的有心人,寻常日子也可乐出“花儿”。
茉 莉 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
清 汪承霈《春祺集锦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暮春郁绽茉莉花,玉骨冰肌影香纱。”暮春初夏,茉莉花开,沁人心脾的香开始在空气里氤氲着。叶子碧绿,花朵洁白无瑕,清淑柔婉的气质呼之欲出。
茉莉不耐寒,由异域传入我国后,便在温暖的南方安家。茉莉叶成对生长,茉莉花则堆满枝桠。《郑松窗诗注》曰:“广州城西九里曰花田,尽在茉莉及素馨。”福建两广至今仍是茉莉的主产区。广植茉莉花,乃是为了窨茶。
茉莉花茶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宋代诗人江奎的《茉莉》诗赞曰:“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以花入茶,旨在“茶引花香,以益茶味”。选刚开的花儿,以3比1的用量制作出来的花茶,更符合挑剔品茶人胃口。
明 陈淳《茉莉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茉莉的香,幽远沉静。凑近了闻,浓浓的,像化不开的味道;隔远了闻,却是若隐若现,缱绻而不失优雅。
栀 子 有朵簪瓶子,无风忽鼻端
南宋 佚名《夏卉骈芳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端午佳节前后,甚是热闹。栀子、石榴和蜀葵等争相展露娇姿美态。“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暑气初袭,幽雅馥香的栀子仿佛带来丝丝凉意。绿叶、白花、黄蕊,记忆中的栀子美好依旧。
《酉阳杂俎》曰:“诸花少六出者,唯栀子花六出。”原种栀子,单瓣六出。现用于观赏的栀子叫重瓣栀子,花瓣肥厚,花朵硕大,呈高脚碟状,花多而繁。初开时花瓣洁白如雪,随后渐渐变成乳黄色。
明 仇英《花卉草虫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汉代,栀子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而非观赏花卉。栀子的果实可用作黄色染料。《史记·货殖列传》载:“若千亩卮茜,千亩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候等。”这里的“卮”和“茜”都是指染料。在当时,倘若家中有千亩栀子与茜草,其富足可匹敌千户候。
明 吕纪《四季花鸟图-夏》局部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植物染料颜色那么多,为什么能使人获利的是栀子和茜草呢?这与汉朝尊崇的颜色和其他染黄作物尚未推广运用有密切关系。因此,栀子在黄色染料方面可谓一家独大。
石 榴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清 邹一桂《蜀葵石榴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农历五月,是榴花盛开最艳的时节,雅称“榴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五月榴花红似火,灿若云霞,开得耀眼明亮,绿叶掩映着初结的小果,乃夏日之妙景也。
清乾隆 缂丝乾隆御制诗花卉册 故宫博物院藏
石榴的花托肥厚如小金钟,花瓣薄而多褶,层层叠叠,收于花托内。花与果并生枝头,边开花边结果。
明 陆治《蜀葵石榴花图》局部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石榴与中国的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梁元帝的《乌栖曲》中有“芙蓉为带石榴裙”,“石榴裙”的典故缘此而来。
古代妇女着裙,多喜欢石榴红色。当时染红裙的颜料,主要从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红裙又称“石榴裙”。
明 陆治《榴花小景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久而久之, “石榴裙”就成了美人的代称。“拜倒在石榴裙下”,则形容男子被女人的美丽所征服。
芳草嘉木,自古就被赋予各种情感寄托。心境迥异,丹青之作亦天壤之别。
明 徐渭《榴实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山深熟石榴,向日笑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徐渭,胸有大志却常不得志,怀才不遇的蹇迈心情,跃然纸上。
蜀 葵 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嫌处只缘多
宋 佚名《蜀葵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端午节应季的花儿,除了清雅的栀子,冶艳的榴花,还有绚烂的蜀葵。
蜀葵,原产于中国四川,故名。又因其可达丈许,花多为红色,故又名一丈红。花瓣有5枚或更多,边缘波状而皱或齿裂。
清 蒋廷锡《蜀葵萱花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蜀葵,虽称不上国色天香,但茎秆挺拔,花开绣锦夺目。南朝颜延之赞它“渝艳众葩,冠冕群英”。
明 陆治《蜀葵石榴花图》局部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单朵的蜀葵花,朝开暮落。“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唐代诗人岑参的《蜀葵花歌》,正是借花抒情,感慨光阴如落花,一去不重来。
明 戴进《葵石蛱蝶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张瀚的《松窗梦语》曰:“蜀葵花草干高挺,而花舒向日,有赤茎、白茎,有深红、有浅红,紫者深如墨,白者微蜜色,而丹心则一,故恒比于忠赤。”在古代诗人眼里,蜀葵象征忠,萱草代表孝,两者相结合,表忠孝之情。
清 邹一桂《蜀葵石榴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荷 花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宋 吴炳(传) 《出水芙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在苦夏发挥威力的时候,朵朵荷花正飘来清香。荷,即莲,二者为一物。原产于中国的荷花,有红、粉、白三色。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嵌生在花托穴内。
五代 黄荃(传)《荷花图》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未开的莲花苞叫菡萏。菡萏之名,见于《诗经》——《国风·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
清 王图炳《荷花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咏莲最广为人知的,当属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此文一出,莲花便从此有了高洁的君子形象。
南宋 冯大有《太液荷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盛夏的莲池,荷风满塘。茂密的荷叶迎风舒卷摇曳;红莲、白莲,亭亭玉立。荷叶之下,群鸭成双地悠游。
远处蝴蝶在花间飞舞,燕子在蓝天翱翔。层层叠叠的绿,深深浅浅的红,不禁让人着迷,也想驾一小舟,“误入藕花深处”。
百 合 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
清 恽寿平《鱼藻图册》百合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盛夏众芳息,景物殊寂寥。庭前有百合,颖然学春娇。”
炎炎七月,百合花却开得正欢。百合的球茎犹如蒜瓣,呈现聚合之姿,被赋予美好之名“百合”,自带讨喜属性。花大、多白色、漏斗形,有状如喇叭一说。适应性很强,在南北方地区都可以种植,可居家种植观赏。
南北朝的梁宣帝曾作诗云:“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抑”,赞美百合素雅高洁、遗世独立的品性。
提到花儿,顺带聊聊中国传统插花。不同的人或场合,插花标准千差万别。禅房插花,为陈设于僧人日常起居禅室中的插花。讲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常选用百合、芍药、柳枝等色彩淡雅的花卉,表达空灵、静心和纯净等禅意。
五代 贯休《画罗汉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花几,一黑色高碗,两枝粉色百合,简净明了。超凡脱俗的百合,插值于此,让禅房更显幽雅。
清 上睿《草虫图》局部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谐音式插花,于清代兴起。以花材、容器、配件的名称中音同字不同的组合,构成吉祥意义。如柏树、万年青、荷花、百合的谐音组合为“百年和合”,为新婚祝福佳语。虽稍有牵强附会之嫌,但亦表现民间习俗、追求富贵吉祥的心愿。
清 陈书《岁朝丽景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岁首迎新,当然要添添喜气。此图为雍正乙卯(1735)新春上元节供花写生之作,百合、柿子、灵芝、苹果等组合在一起,有「百事如意」、「平安如意」之意。
暖日晴风染夏色,平凡生活添花漾。在古画里,经历一场夏日花约,遇见东方草木之美,遇见曼妙自然,亦遇见自在身心。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