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0160652
010-52852558
| |EN
首页 > 知产速递 > 传统文化
  • 13910160652
  • ciplawyer@163.com

传承百年文化 打造“非遗”品牌

日期:2014-08-27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赵文君 浏览量:
字号:



        每周日的上午,贾家沽道善音法鼓大轿老会的艺人们都会在聚在一起,进行一场完整的表演。表演一开始,老会中最年轻的艺人蒋峰身着象征皇家的黄色会服,在法鼓曲牌、曲谱的伴奏下挥钹起舞。系着长缨的双钹在蒋峰的手中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左右开弓,很是威武。与此同时,还有8位艺人一同抬着重达几百斤的轿具,摆弄着鼓、钹、铙、铛、镲歌等会具进行表演。

  在天津民间有这样一个传统,那就是以法鼓的表演形式来庆丰收、贺新年、添喜气。“法鼓”一词源自佛教,是指法堂上做法事时专用的鼓。法鼓会是集民间音乐、舞蹈、美术、武术、雕刻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艺术。经过300年的发展演变,如今,法鼓不仅是天津皇会中不可或缺的随驾仪仗,也是天津本地节庆活动中的一次重要的游艺民俗。

  提到贾家沽道善音法鼓大轿老会这个天津本土的民间文化艺术组织,就一定要提到两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一位是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王凤梧老人;还有一位最年轻的表演者,今年33岁的蒋峰。为了不让这门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失传,王凤梧老人收集、保存下来具有百年历史的轿具,重新把大家聚到一起,每个周末都进行排练和表演。作为一名已经有50余年表演经验的民间表演艺术家,王凤梧老人倾尽毕生的心血,为的就是能够将这门民间表演艺术传承下去。

  蒋峰出生于法鼓表演世家,他的爷爷、爸爸都曾是贾家沽道善音法鼓大轿老会的艺人。从小耳濡目染,蒋峰从七、八岁就开始练习“耍钹”了。蒋峰告诉记者:“‘钹’这种乐器看上去很简单,但学习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从学习到正式表演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学习这门民间艺术表演形式,需要的就是耐性、韧性,还有发自内心的喜爱,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现在,我也想把这门技艺传给我的孩子,让这门艺术能够扎根在他的心中。”

  蒋峰介绍说,现在,整个老会共有40位民间艺人,善音法鼓全套共5个曲牌,一个上擂。“上擂”就是法鼓的精彩舞段,表演艺人们用手中的钹、铙,随着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音乐,做着上下翻飞的舞姿。动作要领是双腿不能移动,只用双膝不停地屈直和腰部多方位摆动。舞钹动作一个接一个,钹在手中闪烁飞转、钹缨凌空飘动;铙在周身翻缠,忽屈忽伸,金光夺目。一场完整的出会表演需要20多件会具,大约40分钟的时间。一场表演下来,几乎每一个表演者都是大汗淋漓,因为要抬着几百斤重的轿具进行表演,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老会的艺人们来自各行各业,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但对于这项民间表演艺术却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每周日的上午,不管刮风下雨,大伙儿都要聚到一起,练习上半天。

  据了解,法鼓会始建于康熙年间,由大觉寺和尚所创建。贾家沽道善音法鼓大轿老会是原贾家沽道村全体村民传统的文化娱乐方式,经过岁月的锤炼,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贾家沽道善音法鼓大轿老会传承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表演内容,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艺人手中使用器具主要是鼓、钹、铙、铛、镲歌等打击乐器和两顶八抬大轿及銮驾等。历史上,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五日是贾家沽道村庆祝表演的节日,在旧社会每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时候,法鼓会都要出会进行庆祝。但现在,法鼓这门民间艺术已经濒临失传和逐步消亡的势态。

  作为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贾家沽道善音法鼓大轿老会的每一位艺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将这门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一代代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见证历史,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感受这种传统民间表演艺术的魅力。现在,大家在为其成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继续做着努力。